鱼腥草

春天挖野菜,养生新时尚

发布时间:2020/7/30 11:35:14   点击数:
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近几年,春游踏青挖野菜,逐渐成为一股热潮。据媒体报道,某些地区不止是郊外,城市当中的绿地,也经常有许多人去挖野菜。热衷于挖野菜的人里,有些是为了重拾儿时的乐趣,而有些人是为了吃野菜有种种“养生好处”。

挖野菜吃,是否真的养生呢?吃野菜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今天小明医生主要从中医角度介绍和分析几种常见的野菜。

鱼腥草(折耳根)

鱼腥草的正式中文名是蕺(jí)菜,因为民间常挖根食用,遂有“蕺儿根”的俗称,在西南诸省的方言中讹为“折耳根”。鱼腥草比较常见的吃法是根部洗净后凉拌,浇以红油姜醋,这在云南一带非常流行。鱼腥草本身是一味中药,《中国药典》记载:味辛,性微寒。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淋,痈肿疮毒等。

鱼腥草(图片来自网络)

马齿苋

马齿苋跟平常吃的苋菜并不是亲戚,只是都有个苋字。在全国各地都有将马齿苋当作野菜食用的习惯,并且这种习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明代《救荒本草》将其列入《菜部·叶可食》部分,这就说明了在当时马齿苋不仅可以吃,还可作为野菜帮助灾民度过饥荒。马齿苋最常见的食用方式是凉拌或者做汤。马齿苋作为一味中药,在《中国药典》中有记载:味酸,性寒。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痢疾,急性胃肠炎,痔疮出血,外用治疔疮肿毒,湿疹等。

马齿苋(图片来自网络)

苋菜及野苋菜

苋菜或者野苋菜,都算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了,食用方法多为上汤或蒜蓉清炒。这两种菜算是亲戚,虽然都有药用记录,但都并未收录在《中国药典》中。常见的种植品种苋菜,在《中药大辞典》或《中华本草》中记载:味甘、性凉或微寒,能清热解毒,通利二便,主治痢疾、二便不通。苋菜根也可入药,药性与苋菜枝叶相似。野苋菜与苋菜为近亲,性味相似,药性甘,凉或微寒。功用为清热利湿,治痢疾,目赤,乳痈,痔疮等。

左为苋菜,右为野苋菜(图片来自网络)

蒲公英

蒲公英作为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及绘画作品里的角色,不但是一道野菜,也是一味中药。常见的食法是焯水后凉拌。在欧洲某些地区,蒲公英被当做利尿和解水肿的保健茶。蒲公英在《中国药典》记载:味苦,性甘、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可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目赤,咽痛,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

蒲公英(图片来自网络)

二月蓝(诸葛菜)

二月蓝,是北京地区非常常见的野花之一。据史料考证,原本的诸葛菜应该是蔓菁(多见于川西山区及青藏高原的一种作物,俗称扁萝卜),后来流传过程中误传为二月蓝。二月蓝主要以嫩叶清炒食用,其味带苦,无入药记录。本来成片的二月蓝盛开是非常美丽的一道风景,但据报道,近年来受挖野菜大军的肆虐,北京周边的二月蓝群落已经严重受破坏。

二月蓝(图片来自网络)

荠菜

国人食用荠菜的历史源远流长,大约在年前,在《诗经·北风·谷风》中就有“谁为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而在《楚辞》中也有“故荼荠不同亩兮”的词句。19世纪末,上海就开始栽培荠菜,20世纪中后期,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城市也纷纷开始这种野菜的种植。荠菜可剁碎了包饺子或者炒鸡蛋,或者做成荠菜羹,吃法还是挺多的。荠菜有药用记录,但未收录在《中国药典里》,它在《中药大词典》、《中华本草》等的记载:味甘,性平。能凉肝止血,平肝明目,清热利湿,可治衄血、咯血、尿血、崩漏、目赤疼痛等。

荠菜(图片来自网络)

车前草

车前草常见食法是煮水、炖汤、清炒。作为一味中药,车前草在《中国药典》记载:味甘,性寒。能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等。

车前草(图片来自网络)

蕨菜

蕨菜是多种蕨类植物的嫩叶,我国几千年前就有食用的记录。早在诗经《国风·召南·草虫》有云:“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也写过:“春山笋蕨本来甜,难得城中二者兼。”新鲜的蕨菜被民间称做“吉祥菜”、“龙爪菜”,食法颇多。一般沸水加小苏打焯熟,过几遍冷水,而后再进一步烹制,炒、拌或做汤等皆可。蕨菜无入药记录。

蕨菜(图片来自网络)

马兰头

马兰头是浙东人常吃的野菜之一,入菜的历史很早。陆游在诗中写到“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写到:“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新鲜的马兰头不能直接吃,需要用水洗去浮尘,下到开水里烫去生涩,捞出捏干水分才能备用。拌小菜是它最直接的吃法。还可以做成馅料,包饺子,烙盒子或是卷菜卷。马兰头无药用记录。

马兰头(图片来自网络)

塘葛菜

广东常见野菜,多见于田边、水塘边、野地等,也有农家少量栽培。学名“蔊hàn菜”,俗名“田葛菜、辣米菜、野油菜”等,跟我们平常吃的油菜、白菜、白萝卜之类是亲戚。常见食法是煲生鱼汤或者瘦肉汤。塘葛菜有药用记录,但是并未收录在《中国药典》中,其在《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味辛、性凉。能清热利尿,活血通经,可治热咳,咽痛,黄疸,水肿等。

塘葛菜(图片来自网络)

看完以上介绍,小明医生来总结一下:

1、常见的野菜不论是否正式入药,大多数为药性寒凉之物。体质虚寒、脾胃气弱、久病体弱者,不宜多吃。就算体质壮实的人群,也不适宜长期大量食用。

而正式入药的植物,用法用量最好咨询过专业的中医师。

2、大部分人并非专业的植物学或者中药学专家(就算专业人士也不见得都能认出来),自行挖野菜有可能混淆某些相似但带毒性的植物。食用带毒性的植物,会危及生命健康。

3、野生的各种植物,存在土壤污染、重金属聚集的风险。尤其是城市当中的各种植物,更可能受农药、废气、废水、垃圾等的污染。食用这类受污染的植物,会带来健康风险。

所以,不建议大家随便去挖野菜食用。想食用安全的蔬菜或者野菜,可以往超市或市场购买。需要使用中药材,请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医院购买。此外,公共绿化带、公园等地,是公共场所,请遵守法规,爱护环境,不要随意采挖哦~~

关于健康养生的话题,可以回看以下文章:

《养生茶怎么喝才养生?》

《这些养生文的坑,你踩过几个?》

《聊聊中医药和养生的那些事》

↓↓↓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nlixuey.com/yxccf/1980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