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这些受益匪浅家风家训,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4/5/9 11:14:07   点击数: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曾国藩(年11月26日-年3月12日)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曾国藩画像他曾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天道酬勤曾国藩教育方式,“儿女越贫贱,越知生活之艰难;越知发奋,亦就越易成器”!越贫穷越能锻炼一个人的坚韧品质,曾国藩常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做得非常好。曾国藩非常勤俭节约,他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甚至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曾国藩语录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极其恭敬孝顺。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给父母长辈写信,常常盛赞其德其行,时时嘘寒问暖,经常禀报商议家事,恳请兄弟子侄尽孝尽责。他经常为不能亲身孝敬父母长辈而内疚惭愧,正是曾国藩的这种教育方式,才使得后代有如此成就。曾国藩后裔名单刘氏家风家训在川西坝子的舞龙世界中,舞的最好的当属“刘家龙”。清初,“湖广填川”刘大益祖先从江西迁移至洛带。现年74岁的刘大益,是家族代后人,也是“刘家龙”的原掌门人,他不仅把龙舞绝技发扬光大,也秉承家风,严格教育子女,深受人们尊重。传承优良家风“我们刘家,无论走到哪里,遇到有困难的人,能帮的一定要帮!”刘大益说,刘家所居之处,无论谁生了大病,或衣食告急,大家都极尽所能地援助。当时移民而来的还有七位外姓孤寡老人,刘家视他们为亲人,照顾终身。因此,家族口碑很好。经过几代人努力,渐成望族,还相继建了祖屋和祠堂。刘氏宗祠上世纪五十年代,刘大益的父亲在长安乡上班,擅治牛病。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三更半夜,刘父接到求助都会翻山越岭去出诊。刘父还配置了鱼腥草泡的酒,大蒜生姜煎的药水,免费给乡人治牛病用,被人尊称为“牛太医”。刘大益年轻时习武,也懂一点医术。他研制了一种药酒,用来为别人治跌打损伤,却分文不收。这种互帮互助的家风,也培养出刘家以人为善的品德。家风传承刘大益说:“先祖的家训,没有成书,就靠世代口耳相传,教育一代代后辈。讲得最多的一句,是本分做人,乐于奉献。”在“破四旧”的年代,龙舞暂停。洛带镇打造旅游业之初,欲重建刘家龙。年过花甲的刘大益受命后,勇挑重担,自己出钱扎草龙,四处挑选年轻人,又联系村里的空厂房作训练场地,亲自传授技艺,把队伍发展壮大到40余人。每逢春节,到洛带游玩的人蜂拥而至。先祖及前夕情况的相关记载龙舞队每天巡回义演,为当地旅游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刘大益的儿子刘学伟曾在清水乡、柏合镇、山泉任官员。他牢记家训,勤政廉政,全心全意致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清清爽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深受好评。如今,刘大益年事已高,龙舞队交给了家族后人。自己闲不住,就在景区做文明劝导员。他常叮嘱队里的年轻人,不光要舞出龙的昂扬精神和力量,更要传承家族的优良家风!百行孝为先家庭的家风家训从古到今,我国一直是一个家庭观念非常强的国家,尊重长幼尊卑,忠孝两全,在文化氛围之中体会的非常全面,表现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传统。从小编记事开始,家里要是来了客人都会看到父母满脸笑容,热情接待客人。再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一家人热热闹闹,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端茶递水,盛饭洗碗,自觉料理分内之事,客人与父母在客厅聊天,谈到:“你家的孩子还挺懂事的,看来你家的家规家教很好,我也要让我孩子好好学习”小编也经常会“犯错误”,比如给睡觉的父亲别上一只发卡,鼻孔里插两根狗毛,这时父亲醒来晓得是小编的整蛊,于是母亲愤怒的将我赶到院子里,远处还能听到父亲训斥。但父亲与母亲的慈爱,又溢于言表。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孩子,父母都那么和善真诚,平凡质朴。勤俭节约一天晚上,家里突然没电了先拜,接到母亲的电话,连忙回到家,原来是开关坏了,本能反应要出门去买。母亲说:“都这么晚了,五金店都关门了,你去床底左边找找,那里有个小箱子,里面有个旧开关,拿来用吧”。传统文化走到床边,顺势趴下,看到了床底的各种杂物和零件,摆放的很规整,轻松的找到了旧开关,并装了上去,果然房间变亮了,在灯光的照射下,见母亲正在拾起扔下的坏开关,对母亲说:“没用了,当垃圾扔了吧”,母亲说:“这些东西总会有他们的价值存在,可以把这些坏的东西积攒在一起,卖废品啊!现在的生活水平好了,父母依然那么节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感谢父母为我们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他们谦逊的待人之风、质朴无华的平凡一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就是这么一些小事,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在以后的工作中就是这么得到了领导的首肯。再次感谢父母!孝,乃百行之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nlixuey.com/yxczp/272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