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鱼腥草 >> 鱼腥草特征 >> 茶陵茶史及古今茶事拾零
段立新
摘要:茶事起源于炎帝神农氏时期。露地炎帝及其部族于商周时期南迁到湖南茶陵潞
水境内,定居于以露岭为中心的地带。茶陵人饮用茶、采摘茶、栽种茶的历史由此开启,历久不衰留下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其中包括至今尚存的茶俗。
关键词:露地炎帝部落茶陵茶史茶事茶俗
茶陵是我国唯一以命名的县,成书于唐朝建中年间(年至年)的《茶陵图经》对茶陵得名的原因作了解释:“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是一个兼具泛称与特称意义的解释:就泛称意义的角度来说,生长有野生茶的山陵冈峦地带叫作茶陵;就特称意义的角度来说,处于生长有野生茶的山陵冈峦地带的县份也叫茶陵。这样的解释提示,在历史上,茶陵与茶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正因为这个原因,茶陵古今历史上有着不少与茶有关的事情。这里就收集到的有关零星材料,对茶陵古今历史上与茶有关的事情作一个简单介绍。
茶陵是我国南方地区最早的饮茶发源地
商周时期,炎帝部落的一支由山西潞城一带南迁到湖南茶陵潞水境内,定居在以露岭山麓一个叫神堂湾的地方。为此,茶陵及潞水被人称为炎帝故地。
炎帝部落的这一支是末代炎帝榆罔氏的后裔,他们最初生活在潞城一带。在古代典籍中,“潞”与“露”是相通的,为此,后世学者在叙述他们的活动时,称他们为“露地炎帝部落”。露地炎帝部落的首领都袭称“炎帝榆罔氏”这个称号,同样,当他们中的一部分南迁到茶陵潞水境内之后,他们的首领也袭称“炎帝榆罔氏”。
发明农耕技术并由此推动传统农业的发生、发展,这是炎帝神农氏部落对人类作出的最大贡献。这其中也包括发现茶、使用茶、栽种茶并由此而引领饮茶风气。数百上千年之后,唐朝人陆羽著述茶学专著,在叙述茶学历史的时候,他追述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说茶被人开发利用,发展为人们日常饮用的一种普通饮料,是从炎帝神农氏时代开始的,进入周代之后,饮茶风气被周公旦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于是,饮茶风气也就风行于大江南北,为历代中国人所接受了。
关于周公旦在饮茶之风盛行过程所起的作用,这在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中有间接的叙述。《华阳国志?巴志》叙述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就是说西周初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时,巴蜀(现在的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地区的诸侯国向王朝进贡贡品,其中有巴蜀当地所产茶叶。有茶为贡品,因而仿照前人的做法将茶当饮料来食用,顺势引领出了一种饮茶风气,陆羽所说的“闻于鲁周公”是很自然的事情。
露地炎帝部落南迁到茶陵潞水之后,这个部落发现茶、使用茶、栽种茶、饮用茶早已继而有年的事情了。对于他们来说,从炎帝榆罔氏到部落中的任何一个普通成员,早晚之间,每个人饥饿时吃饭,口渴时喝茶,在劳动之余、吃饭之后喝一杯茶已经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习惯。这样的生产、生活习惯,在当时的南方百越之地是鲜而难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活在茶陵的露地炎帝部落最早引领了南方地区的饮茶风气,茶陵是我国南方地区最早的饮茶发源地。
茶陵因出产茶而得名
茶陵县名为“茶陵”,这与茶有直接关系。
唐代建中年间(年至年)编纂了已知最早的茶陵地方志,当时,这部地方志叫《茶陵图经》。在这部方志里,编纂者对茶陵县得名为“茶陵”作了解释:“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意思是说,所谓茶陵,就是山陵冈峦之间生长有野生茶的地方,所谓茶陵县,就是境内多山陵冈峦,而山陵冈峦生长有野生茶的地方。
相对于《茶陵图经》,明代嘉靖四年(年)茶陵四大学士之一的张治主持编纂《茶陵州志》时所作的解释更为明确一些。他在该志上卷卷之一《郡谱》中叙述说:“(茶陵)以地居茶山之阴,故曰‘茶’。《尔雅》曰:‘大阜曰陵。’”——茶陵之名为“茶陵”,其中的“茶”指的是它的主体位于茶山的西侧,而“陵”指的是境内多山陵冈峦。
那么,茶山在哪里呢?同治九年(年)版的《茶陵州志》卷之五《山川》记载说:“景阳山在州东,接江西吉安府永新县界。一名‘茶山’,以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茶山位于茶陵和永新两县交界的地方,它是因为山上生长有野生茶而得名的,在明、清时期叫景阳山。
清代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叙述说:“长沙茶陵州,以地居茶山之阴,因名。昔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阳山,其陵谷间多生茶茗故也。”这说明茶陵出产野生茶的地方很多,向茶山一样,云阳山也出产野生茶,并且后来居上,因盛产茶叶而一度取代景阳山,被人误认为是茶山。或者说,云阳山被人视为茶山,这说明,茶陵不仅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树资源丰富,茶叶产地分布广泛。
对于茶陵得名的原因,南宋人罗泌有另外一种说法,他在他著述的《路史》一书中说:“(炎帝神农氏)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罗泌认为,“茶陵”之“陵”指的是境内的炎帝陵。至于“茶陵”之“茶”则与上面的解释是一致的:有可能是指“位于茶山之阴”,也有可能是指境内出产野生茶。其实,体会古人对茶山得名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位于茶山之阴”之说,间接地还是指境内出产野生茶。换一种说法,茶陵之名为“茶陵”,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境内出产茶。
茶陵因出产茶而得名,这是炎帝榆罔氏及其部落南迁到茶陵潞水之后,能够继续保持露地炎帝部落使用茶、栽种茶、饮用茶的传统的直接原因。
汉代,茶陵县地方官用“荼陵”冥器石印陪葬
西汉时期,朝廷议原秦长沙郡所辖区域设置长沙国。长沙国历经吴氏长沙国与刘氏长沙国两个历史时期。在这期间,茶陵始终是长沙国所辖的一个县。吴氏长沙国时期,西汉朝廷向各诸侯国派出“相”代表朝廷行使行政职权,诸侯国境内其余官吏由诸侯王委派任免。刘氏长沙国时期,所有诸侯国内的管理任免权一律收归朝廷。
年,长沙魏家大堆第十九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枚石印。该印呈长方形,为鼻钮滑石质石印,规格为2.5×1.8×1.9,印文是“荼陵”。这是一座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墓葬,从时间上推算,墓主正好处在吴氏长沙国统治茶陵县的时期。在中唐之前“荼”与“茶”合而为一,“荼陵”就是“茶陵”。这说明这枚石印与当时的茶陵县有一定的关系。
汉代盛行厚葬制度。墓主以自己生前珍爱、贵重之物陪葬,这是一种很流行的做法。还有一种情况也较为流行。长官死后,死者生前的下属各自用能够代表自己的东西作为冥器来为死者陪葬。从材质来看,“荼陵”石印很可能是作为冥器使用的一种陪葬品。
换一种说法,根据这枚石印的材质以及当时的丧葬礼制来推断,第十九号汉墓墓主人应该是吴氏长沙国委派到茶陵县的地方官。
汉代,茶陵茶上贡给长沙国国王
在茶陵设置为西汉长沙国下属的一个县之前,茶陵出产茶、茶陵人好饮茶的诸般事实早已名声在外。茶陵有好茶。茶陵设置为一个县之后,茶陵提升为茶陵侯国之后,按照当时的礼仪制度要求,茶陵地方官吏、茶陵侯王都要向长沙国王上贡茶陵地方的土特产。长沙国国王委派到茶陵履任的官员,任期期满之后,采买茶陵土特产回长沙慢慢享用或者馈赠亲友,这些都是情理中的事情。
年到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长沙市东郊一个叫马王堆的地方发掘了三座西汉早期墓葬,墓主分别是吴氏长沙国的丞相和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利苍本人以及他们的儿子第二代轪侯利豨。这三座坟墓的下葬时间约在汉惠帝(刘盈)二年(公元前19年)到汉景帝(刘启)时期。这个时期,茶陵属于吴氏长沙国下辖的一个县。
一号和三号墓葬中的部分竹简、木牌陪葬品犹如清单,详细记录了陪葬物品的种类和数量。其中有几片木简、木牌上的文字显示陪葬的是茶叶(也有人认为是橘子、柚子之类的水果),有一份陪葬品是用茶叶做成的糊状食品――苦羹,据说,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擂茶。此外,与茶有关的陪葬品还有一幅《敬茶仕女图》帛画、一颗印文为“茶豸”的封泥印鉴。
有兴趣的朋友会问:墓葬中的茶叶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墓中陪葬品采买人员不会舍近求远、放弃长沙国境内的名茶茶陵茶而求其次的话,如果说墓中陪葬的茶不排除是来自茶陵任满的下级官员进贡的可能的话,我们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是从茶陵来的”,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唐代,茶陵茶远销两广及越南
唐代,茶陵县在一段时间里隶属于衡州。这个时期,茶陵出产的茶与衡山县出产的茶被人称为“衡州茶”。也是在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氏、著名茶学专家陆羽写了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在这部著作里介绍了当时出产的名茶时,介绍了衡州茶。
相关章节及文字、注释是这样的:
《茶经?八之出》:“……以峡州上,(原注: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荆州次,(原注:襄州生南漳县山谷,荆州生江陵县山谷。)衡州下,(原注: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金州、梁州又下(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
用现代汉语来说,这段话是这样的:山南地区的茶以峡州产的为最好,襄州、荆州产的次之,衡州产的差些,金州、梁州的又差一些。
结合注释来说,“衡州下”所表达的信息是:衡州府境内有名的产茶地是衡山县、茶陵县;衡州衡山县、茶陵县出产的茶也是当时境内名闻遐迩的茶。
在这里,陆羽一方面将茶陵茶列为名茶,另一方面又把茶陵茶评为第三等名茶。从《茶经》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在当时,可供陆羽评判的名茶极为有限,能让陆羽评为名茶的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衡州下”这样的评判并没有否定茶陵茶作为名茶的地位。
那么,被陆羽列为第三等名茶的衡州茶主要销往哪里呢?唐代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一书中介绍说衡山茶与茶陵茶运销两广及越南。
顺便说一句,同样是唐代人,裴汶作茶学专著《茶述》。在书中,裴汶把衡山茶列为全国第二等名茶。由此看来,与衡山茶同属衡州茶的茶陵茶实际所属等级可能要比陆羽评定的高一些。
明代,茶陵人长途贩卖茶叶
明代时期,茶陵依然出产名茶。这在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明确的记载。《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茗》叙述说:“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蕲州蕲门之团面,寿州霍山之黄芽,庐州之六安英山,武昌之樊山,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
楚国故地出产的名茶,主要有荆州的仙人掌茶、湖广省(作者注:“湖广省”之说未必准确)湖南道的白露茶、宝庆茶、茶陵茶及长沙的铁色茶、蕲州蕲门的团面茶、寿州霍山的黄芽茶、庐州六安英山茶、武昌樊山茶、岳州的巴陵茶、辰州的溆浦茶。
境内出产有好茶,在水路运输早已时兴的茶陵州便开始有人做起了长途贩卖茶叶的生意了。成化八年(年),茶陵人李东阳兄弟随父亲回故乡茶陵高陇龙集祭祖,在这一过程中,李东阳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组诗《茶陵竹枝词》。《茶陵竹枝词》的第六首是这样写的:
侬饱蒸藜郎插田,劝郎休上贩茶船。郎在田中暮相见,郎乘船去是何年。
这首诗是模拟一个女子口吻来写的,它涵盖了两个信息:第一,在当时,茶陵茶产量大,以至于茶陵有人以贩运茶叶为生,成为茶叶商人。第二,茶陵茶名气大,易于销售,茶陵有不少茶叶商人因此发家致富,在外地置办产业,久久不归,以至于一个闺中少妇很担心只是想做茶叶生意的丈夫会步人后尘,贩茶致富后抛弃自己,所以,苦苦相劝,希望丈夫打消这个念头。
《茶陵竹枝词》的第九首也是以一个女子的身份来写的:
渚兰汀芷不胜春,极浦遥山岂解颦。谁在长安殢花柳,山中愁杀采芳人。
“在长安殢花柳”的人自然是这个女子的丈夫了。他为什么要“在长安殢花柳”呢?这很可能与她的丈夫因贩茶致富而抛弃旧人有很大的关系。这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前一个女子的担心。
《茶陵竹枝词》中的这两个女子,一个由担心而劝阻丈夫不要去贩茶,一个因丈夫贩茶致富滞留外地不归而泣诉,她们的经历说明李时珍的记载真实不虚:在明代,茶陵茶依然是鼎鼎有名的。否则,就不会有上面两个女子的声音,也不会有李时珍的这番记载。
民国时期,茶陵茶叶生产开始衰落
民国时期,因为我们现在还不十分清楚的原因,茶陵人种茶的热情衰减,茶陵茶叶生产开始衰落。民国二十三年(年),湖南省主办的《省建月刊》发表著名文章,对茶陵县当时的茶叶生产情况作了具体描述:
“茶陵所产茶叶极少,居民饮茶多由外县运来,附城之云阳山有野生茶少许,如紫云峰、真武殿、观音庵等处有之,未加人工管理,树矮叶小而薄。各乡亦有种植,但为数甚微,合计面积60亩上下。”
茶陵至今还保留着风格独特的饮茶风俗茶俗
茶陵是饮茶的首发地,茶陵历代都出产茶。自炎帝神农氏在这里首倡饮茶风气以后,茶陵饮茶不断与地域文化融合,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茶风俗,成为茶陵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茶陵茶品种丰富,制作花样繁多。茶陵人的茶,或者单纯用茶叶煮泡而成,主要取其止渴的作用。在茶之外,或者再添加食盐、花椒、甘草、茴香、肉桂、生姜、大豆、小麦、芝麻等佐料,煎煮成盐茶、花椒茶、甘草茶、茴香茶、肉桂茶、生姜茶大豆茶、小麦茶、芝麻茶,止渴而兼有充当辅助食品的作用。或者用藤茶、绞股蓝、海金沙等中药材熬制成药茶,止渴而又能保健,独具治疗功效。在茶乡片的秩堂等地,还制作酱姜等酱制食品,与茶叶一道泡制成什景茶。
茶陵茶应用范围广,融入了茶陵特有的地方风俗内涵。茶陵人居家过日子用茶,煮制或者泡制成茶饮料,用以止渴消暑,补充水分,或者招待客人,一尽地主之谊。除此之外,茶陵人还把茶纳入日常礼仪范畴,产生了具有礼俗意义的茶,就是民间在婚嫁、生育、寿诞喜庆时期,请乡邻亲戚来家喝茶,以便与大家分享喜庆,联络和增加彼此的感情。在祭祀领域,茶陵人也用茶,这就有了祭祀用茶,就是民间在祭祀祖先、装殓尸体、安葬死者时用茶作祭品或当陪葬品。这里面有“事死如事生”观念影响的原因,就是让祖先和自己一样,大家都来饮茶,或者为死者预备在阴司世界生活所必备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在建筑领域,茶陵也用茶,于是又有了建筑用茶,这是古代在房屋等建筑物中安放镇以压气厌胜、驱邪制怪的习俗的遗留。茶陵民间建房,在进入奠基、安放大门、建筑完工三个环节时,一定会有人把茶和稻谷、稻米、食盐、黄豆一起撒在地上,或者把茶呵其它物品安放在墙壁、屋梁里面,这样做,除了把茶当镇使用之外,还有以茶为屋主招引财物的寓意。在宗教领域,茶陵人赋予茶以特殊的功能,人们用茶与其它物品一道当做佛道两教神像的脏腑,这就是为神像“安脏”。
茶陵饮茶风俗因地域不同而各显特色,体现了区域内的文化差异。茶陵因为人口的来源不同,秉承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略存差别而大致分为两大生活区域,一是客家人及其生活区域,二是所谓的本地人(其实,茶陵现在已经找不到唐僖宗咸通年间之前的原居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著人)及其生活区域。这两大区域内的人群,饮茶用茶习俗大体相同而稍有差别,由此形成彼此不同的特色。
茶陵客家人分散居住在江口、桃坑、浣溪、湖口、腰坡、高垅、秩堂等乡镇山区。他们的居住地森林资源丰富,其中不乏野生茶。客家人采制饮用的茶是野生茶,他们自采、自制、自用野生茶,食用的绝对是纯手工加工而成的绿色食品。客家人的茶,叶长梗粗,以汁浓味苦、口感重回味长见长,这几乎是任何一个外地人所不习惯的。这样为外地人所不习惯的茶,客家人每天至少要喝三遍:主妇在准备一天三顿饭菜的同时,也准备好早中晚要喝的三缸茶,在吃饭前后,全家人人手一杯,坐在饭桌周围依次喝早、中、晚三遍茶。这是客家人的一种传统生活习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是婚俗中的三道茶:在洞房坐定之后,新娘子喝的第一道茶是藤茶,这种茶又苦又涩,喝这一道茶,意在暗示新娘子,你已经是夫家的人了,要学会吃苦耐劳啊;新娘子喝的第二道茶是蜜茶,味道甜甜的,喝这一道茶,意在告诫新人,夫妻同心、勤俭持家,才能过上好日子;新娘子喝的第三道茶是客家人日常饮用的野生茶,味苦而回味绵长,喝这一道茶,意在劝勉新人人生如茶,苦乐同在,在回味体察中,你一定会知道人生苦短,所有的过去都是值得珍惜的。
潞水、尧水、浣溪、秩堂四个乡镇的茶陵本地人饮茶用茶特色鲜明,在茶陵县格外引人注目。
潞水茶品种繁多。潞水人饮茶,平时所用的一般是淡茶,就是除茶叶之外,不加盐,也不加其它佐料煮制而成的茶,冬季则多在茶中加放食盐,这就是潞水人所说的盐茶。潞水人饮茶,很注重茶的保健功能,在农闲时期,大家往往会根据季节特点,结合自己的保健所需,在茶中添加生姜、甘草、茴香、花椒、肉桂(包括肉桂花花蒂)、胡椒等作料,煮制有保健功的茶,或者是用藤茶、海金沙、鱼腥草等药物熬成药茶。潞水人饮茶还特别注重茶的交际功能,他们以茶交友,以茶联络和增进朋友间的感情,煮制了明显带有交际功能的茶,最有名的是豆茶、麦子茶,就是在茶中添加黄豆、小麦等佐料,用文火慢慢熬成的茶,这种茶香浓味美,既可以当茶饮用,又可以食物食用,吃在口里,别有一番风味。这里面最为珍贵的是黑豆茶,用的是本地所产的黑豆“五月乌”,这种豆个小皮亮产量低,具有良好的补益功能。在春节期间,主妇们呼朋引伴,走村串户,一家接一家轮换请喝茶,这是潞水的家庭主妇们特有的“节目”,也是潞水特有的春节节俗。
尧水为人称道的是芝麻豆子茶,喝这种茶,有芝麻豆子特有的香味韵味。煮制这种茶,关键环节是炒芝麻。炒芝麻是一手绝活,炒好的芝麻讲究熟而不生,黄而不焦,香而不糊,脆而不碎,讲究吃进嘴里又香又脆,在吞咽茶汁豆渣之余,芝麻的香气还久久留在口里,给人一股淡淡而绵长的回味。这是芝麻豆子茶特有的魅力所在。
在产茶区域里,茶树适应性强,易于成活成材。基于这样的特点,茶杯茶陵人赋予了特别的民俗意义。浣溪镇飞盐等地有为小孩种植长生茶的习俗。一个小孩落地之后,大人们会郑重其事的把胎盘埋葬在一个显眼的地方,然后,在合适的时期把一棵茶树移栽在这里。这就是小孩们的长生茶。种植长生茶,寄予了父母长辈们期望孩子健康长寿、顺利成长,长成有用之才的良好愿望。
秩堂镇文化底蕴浓厚,秩堂人饮茶用茶传达着一种承传之久的文化气息。早在唐朝时期,秩堂人就掌握了一种用盐炒茶加生姜煮制茶的方法,煮制的茶叫秩堂土茶。到宋朝时期,秩堂人改喝盐姜、盐萝卜茶,就是用茶叶、盐姜、盐萝卜泡茶喝。这种饮茶的方式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这里面值得一提的盐萝卜,上好的盐萝卜软而透明,脆嫩香甜,而不是只有一股咸味。这样泡制的茶特别能生津止渴,是秩堂人六月农忙时期常用的一种饮料。从宋朝开始,秩堂地方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当地读书人多,科举高中的人多,在民间慢慢制成了一种专门款待嘉宾贵客和读书人的茶,这就是“进士茶”,主要原料是茶叶、盐姜、盐萝卜、当归、红枣。秩堂地方最为有名的是什景茶,这是只有在婚嫁时期才用的茶。新婚时期,新娘子打开柜子,拿出娘家特意准备的茶叶、酱姜、酱茄子、酱辣椒、酱丝瓜、酱陈皮给客人泡茶喝,这种茶又浓又稠,喝起来又酸又辣又甜。这就是秩堂什景茶了。
段立新赞赏
长按白癜风怎么治疗可以好白癜风能怎样根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nlixuey.com/yxctz/1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