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鱼腥草 >> 鱼腥草分布 >> 中草药传说故事之鱼腥草
点击上方蓝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年前金代名医张元素用鱼腥草治疗好了名医刘完素的伤寒病,故得以扬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心人中幸存56人,其中有两个被认为是不可救的放射病患者,经鱼腥草治疗后挽救了生命。
年在西南边防保卫边境作战中,一个战士因重伤脱队,在既无粮又无药的情况下,自己采食身边的鱼腥草充饥,数天后归队,伤口没有感染。后经研究,定向发酵成低度的营养保健酒,可增强免疫力、抗癌、美容、抗衰老、抗感染、对糖尿病、高血压、肝炎、神经衰弱、脱发有明显疗效。
鱼腥草
鱼腥草yuxingcao
臭荞麦、蕺儿根、狗耳菜、菹菜、臭腥草、折耳根。
HouttuyniacordataThunb.
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全草或地上部分。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腥臭味,茎下部伏地。节上生根,上部直立,茎叶常带紫红色。单生互生,托叶膜质,叶片心形或宽卵形,全缘,下面常为紫红色,有多腺点,叶脉5~7条,脉上稍被柔毛,下部叶常与叶柄合生成鞘,具缘毛,基部扩大而抱茎。穗状花序生于茎梢,与叶对生,总苞4,长圆状或倒卵形,花瓣状;花小而密,无花被,仅有极小的1小苞片;雄蕊3枚,长于子房;雌蕊由3个下部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l室,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3,柱头侧生。蒴果卵形,顶端开裂。种子多数,卵形,具条纹。花期5~7月,果期7~9月。
常生于溪沟边、田边和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各地;东起台湾,西南至云南、西藏,北达陕西、甘肃。
夏、秋季采收。拔取全株,除去泥土,晒干。
茎扁圆柱形,扭曲;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味,味微涩。
性微寒,味辛。归肺经。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用量15~25克,煎服,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用治肺脓疡、痰热咳嗽、肺炎、水肿、脚气、尿路感染、白带过多、痈肿疮毒、热痢、热淋。
有抗菌、抗病毒、免疫增强及利尿作用。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甩水煎剂在体外可明显促进人体周血蛋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此外,尚具有抗肿瘤及利尿作用。
主含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脂肪酸、生物碱、木脂素等。另含金丝桃苷、阿福豆苷、异斛皮苷、芸香苷、乙酸龙脑酯、α-蒎烯、β-谷固醇等成分。
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①治痢疾:鱼腥草18克,山楂炭6克。水煎,加蜜糖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滇南本草》)
③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鱼腥草、厚朴、连翘各9克,研末。桑枝30克,水煎,冲服药末。(《江西草药》)
④治疥癣:鲜鱼腥草捣烂外敷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⑤治扁桃体炎:鲜鱼腥草、鲜筋骨草各15克,柚子(种子)适量。共捣烂绞汁,调蜜服。(《福津药物志》)
⑥治食积腹胀:鲜鱼腥草30克。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⑦治荨麻疹:鲜鱼腥草捣烂,揉擦患处。南药(《中草药学》)
—END—
(新冠肺炎)
防疫知识普及
详细知识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nlixuey.com/yxcfb/19930.html